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壮丽70年】农民转型成商人,玉林这社区从落后农村蝶变繁华市区

玉林宣传 2022-05-16


人民中路两侧繁华商铺鳞次栉比

街道车水马龙

忙碌的农贸市场里顾客摩肩接踵

……

这是时下垌口社区最显著的标签

这个昔日有着典型农村特征的落后片区

经过70年的发展

已经蜕变成玉林城区的重要一极

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


垌口社区水浸社民居干净整洁大气。


垌口社区位于玉林城区中心西部,东至大北路,南至垌口里,西至新民路,北至垌新路,人民中路、教育西路贯穿其中,面积约一平方公里。解放后为1950年成立的城关镇垌口乡,后几经易名,1982年因驻地命名为垌口村,2003年后由村改社区至今。


社区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


“垌口社区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。”垌口社区居委会主任陈健南介绍,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中共党员朱锡昂就带着学生到垌口村宣传革命思想,吸收村民杨钜祥为共产党员。1928年,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以及行使政权性质的劳农会,杨钜祥任劳农会主席。劳农会不仅处理群众的家庭、财产、婚姻等纠纷,还积极配合党的地下组织,组织会员到国民党反动县政府示威,迫使国民党释放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社会进步人士。


同时,劳农会还组织游行,要求减租,组建了农民武装,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发动和带领群众开展革命斗争,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。如今,经过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发展,垌口社区焕发出蓬勃活力,成为玉州区的明星社区,居民盖起了小洋楼,开上了小汽车,生活早已达到了小康水平。


改革开放前,头脑灵活的垌口人已经展现了“敢为先、善创业”的品质,开始走村串户搞修理、缝纫,贩卖化工产品等副业,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,这在当时玉林地区来说是数一数二的,无奈受政策限制,未有更大发展。改革开放政策放开后,垌口人的经商才能被彻底地释放出来。


农贸市场极大丰富了市民餐桌。


居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


说起以前垌口社区的情况,陈健南可谓记忆深刻,上世纪70年代他从部队退役回到村里,先后担任民兵营长、社区居委会副主任、主任等职务,亲身经历见证了垌口社区这几十年的变化。


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社区还属于农村,周围是一片农田,村道都是泥泞小路,每逢下雨天苦不堪言。”陈健南感触地说,那时候村民住的是低矮的泥砖房,潮湿昏暗,没有独立的卫生间,早上起来去方便还要排队,憋得难受。因为还没通电,照明用的是煤油灯,大多数村民的衣服都是打补丁的,一个月想吃顿肉都难。“改革开放后,村民的生活开始发生了显著变化。”陈健南说,尤其上世纪80年代初分田到户后,村民们的干劲和奔头更足了。


陈家钊在改革开放前是生产队的拖拉机手。“全家几代人挤在一间40多平方米的房间,吃喝拉撒全在里面。”陈家钊感慨地说,全家就靠给队里干活挣工分过活,手头十分拮据,物质生活贫乏。


改革开放后,有了一手开车技术的陈家钊找到了用武之地,去银行贷款买了辆解放牌卡车搞起运输。那时候,玉林大地百业待兴,各行各业需要运输物资,运输业发展迎来了春天,陈家钊起早摸黑地干,一家人有了盼头。


1981年,垌口村开始分宅基地,陈家钊一家分到了上百平方米的新宅基地,口袋鼓起来的他建起了新房,从此,一家人搬离了低矮昏暗的旧房子。“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那一刻,全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。”乘着社会发展的东风,陈家钊的运输生意越做越红火,2000年他又在城区购置地皮新建了一幢房子,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,除了满足自家需求外,还有房子出租,当起了“包租公”。


现在,陈家钊的一双儿女都有了自己的房产,开起了小汽车,一家人生活就如芝麻开花节节高。


吴小芬一家也有着类似的经历。“1979年,我从学校毕业回到村里担任会计,一个月工资24元。”吴小芬回忆,由于家里没有多余的房间,自己只能借住在生产队的仓库里,条件极差。改革开放后,借助毗邻市场的优势,吴小芬做起了瓜子批发生意,生活状况不断好转。在1983年分到宅基地后,吴小芬一家建起了新楼房。“真不敢想象能有今天的好日子,多亏了党的好政策。”吴小芬语气里尽是满足。


走进垌口社区水浸社附近,只见大街小巷里硬化道路四通八达,民居呈排状整齐分布,四五层高、装修气派的楼房比比皆是,社区环境干净整洁,有一种清爽的感觉。“现在,在我们垌口社区居民家中,小汽车、高级家用电器几乎成了‘标配’,很多居民拥有多处房产并用来出租。”陈健南介绍。


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。


“市场”经济下,居民多了增收渠道


每日凌晨四五点钟,位于人民中路的农贸市场就开始热闹起来了,前来买菜和进货的商贩络绎不绝。在这里,600多名商户经营牛羊猪等肉类以及海鲜、青菜、副食品,市场以门类齐全而闻名,堪称玉林城区最大的农贸市场之一。人民中路农贸市场成为垌口社区集体经济主要来源,是垌口社区发展第三产业力促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。


“市场于1996年投入运营,那是在一片水田的基础上建成的。”垌口社区党委书记周永河介绍,在城镇化进程中,农民手中的土地被征收后,收入从何而来?该如何生存发展?这是很多社区在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,“发展第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,从而增加居民收入。”垌口社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


1992年,当时的垌口村成立了玉林第一个村级股份制专业合作社,整合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,因为毗邻玉林城区,所以村里将未被征收的集体土地建成市场出租,给村民以股份,村民凭股份获得分红,从而保障了其收入。人民中路农贸市场就是垌口社区第一个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市场。


2000年前后,在垌口地界内,垌口大厦、花鸟市场、南桥菜市、垌新数码商城等专业市场、商厦相继投入运营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垌口社区“市场”经济,并不断发展壮大。据了解,垌口社区各个市场每年获得的租金收入高达五六百万元,成为社区有股份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。此外,很多居民利用毗邻市场的优势,进入市场承租档位做生意,转型成为个体工商业业主,极大地拓宽了收入渠道。


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,垌口社区较好地解决了被征地社区居民的再就业问题,也使垌口社区(村)先后进入广西和玉林地区经济发展百强村、县级玉林市30强村行列,建设了我市第一个电话村。


“现在,垌口经济合作联社负责社区所有集体经济的统筹运营,下设8个居民小组理事会。”周永河介绍,每个居民小组理事会负责管理经营自己的集体经济,从而形成了社区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。据了解,垌口社区把集体经济收入的60%用作居民分红,40%留作经营发展或者投入公益事业,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


社区面貌日新月异


据了解,随着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和各项事业的不断壮大,垌口社区物质、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,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,垌口社区社会养老保险投保率100%,新农合参保率100%,居民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攀升。


“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,我们积极推进社区各项事业建设。”周永河介绍,近年来,垌口社区以加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为重点,大力推进社区建设。其中,积极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,做好小街小巷的硬化、绿化、美化、亮化建设,社区面貌焕然一新。


同时,社区以服务为龙头,拓展服务内容,提高服务水平,于2015年进行了规范化建设,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了老年人活动室、卫生室等功能室,提升了社区的硬件和软件服务水平。此外,努力构建社区治安联防体系,成立了社区警务室、治安巡逻队,实行24小时巡逻,社会治安良好。


在精神文明建设中,以提高居民文明程度为出发点,垌口社区组织居民开展“改陋习、树新风、讲文明”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;为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,社区对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补贴;为鼓励青少年专心向学,对考上大专院校的居民子弟发放奖学金;为了更好地发扬革命优良传统,每年对退役军人和现役军人家属进行慰问……垌口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成效,革命老区焕发新风采。



来源:玉林晚报
记者:温驷昌


以下也精彩

玉林市重大项目建设创造新速度 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328亿元

玉林这里一把火烧了600支枪、1000把管制刀具!

【壮丽70年】“政府建好房子,我们来经营……”兴业打造养老新模式

玉林:“获得信贷”百日攻坚见成效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

编辑|吕萍


 值班主任|黄毅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